据专家测算,每一盏风光互补路灯系统LED路灯即使按照现在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计算,成本大约在2.5万元。
同时,政府也会发现,人口自愿集聚而成城市之后,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大大下降,公共服务所需的资金来源则变得更为充沛。加上某些大户人家凭借朝中有人,威逼利诱,吞并邻人土地。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化采取城市化的形式,通过集聚效应,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讲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可以极大地降低现代化对每个个人和企业的成本,同时使全体人口大大提高享受现代化设施的水准。在俄罗斯走上市场经济和民主体制的今天,这些城市因人口和企业的逐渐流走,出于日益尴尬的境地,甚至有渐趋死亡的可能。根据这种地价进行的土地配置必然导致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城市的扩大并不一定代表其中居民的福利改善,也不代表其中企业的利润获得提高。恢复内生型城市化之途由此可见,由于现行土地制度和户口制度的阻碍,城市化丧失了内生性。因此,允许要素自由流动和组合,由要素基于自利的考虑,向某些有区位优势的空间自发、自愿的聚集过程,就是内生型城市化过程。
城中村、小产权房和群居化的楼盘的出现,它们的位置和价格(租金)实际上是地下房市和地市提供的珍贵信息。可是,由于中国的三大要素市场面临诸如户口制度和土地制度的障碍,发育困难重重。经济转型从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至今已17年,转型口号虽年年提、年年喊,但实际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
而且经济定调由2011年的保增长改为2012年的稳增长,意在为经济过快增长降温,为经济发展观念转变铺路。2013年的经济工作最终目标由过去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一元目标已经演化为二元目标,是对以往经济改革的反思和对重启改革共识的肯定。基于此,中央下一步可能会重构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淡化GDP指标,而加入居民收入增长、节能减排、社会保障等民生和环境改善指标。如果中国经济增速真得出现骤降,中国的就业怎么办?中国刚刚过50%的城市化进程如何持续推进?幸运的是,进入2012年,这种纠结心态有了明显的转变。
在这个阶段,中国需要向占据更高价值链地位的出口大国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挑战,竞争优势更多地不能再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简单规模扩张,而是要更多依赖科技水平与创新速度的提升。如果经济增长稍稍趋缓,逆经济周期的凯恩斯经济刺激政策就接踵而来,投资就又是全部寄托所在,经济转型就难有表现。
温和的基建投资策略仍会继续,这是稳增长的需要。但为便于与经济转型相匹配,财政资金的投入重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倾向民生领域,二是倾向可以打基础、利长远,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四是速度和效益相匹配。(赵晓系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过重的政府主导色彩导致的国进民退和产能过剩在加重财政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同时,还会进一步抑制民间经济的内生创新活力,搞不好中国就很容易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二是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具体而言,有几点值得期待:2013年经济增速保持在7.5%是大概率事件。从增长原动力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为第一阶段,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对外开放和解除经济管制等制度大变革带来的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突出表现为民营经济的兴起和外资的涌入。
在第三阶段,如果中国继续依赖过高的投资增速,由于投资形成的产能增长缺乏有效的需求支撑,加之我国投融资体系改革滞后,过多的信贷资源就会流向低效率的地方政府与国营企业。2008年以后为第三阶段,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逐渐弱化,企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
年均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20%,有些年份增速甚至高达40%。经济增速一破八,我们总想再回到投资拉动增长的老路。
陈金保系经济学博士、财经评论员) 进入 赵晓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转型 。首先,2012年的两会破天荒地将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多年来首次低于8%。为招商引资,可以零土地费用,可以免税,可以牺牲环境,可以强拆征地等等。2007年,中国GDP总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突破保八纠结心态关键是,认识已有,但转型决心难下。五是能源资源环境可支撑,在环境优化中实现发展。
着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速度要实实在在,不要盲目攀比,不要有水分。提振内需应该会是2013年的经济亮点。
所以,我们就有一种担心,担心中国也不能逃脱这个规律。长期性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双高增长使我们形成了一种习惯性思维,那就是我们老是纠结于保八,心里总藏着保八的情结。
对于未来,我们能期待些什么呢?李克强副总理说:要做好2013年经济工作,关键是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可以说,截至2011年底,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都是一路凯歌。
据估计,2012年我国GDP增速为7.7%左右,美国为2%左右,日本也刚刚由2011年的负增长转为1%左右的增长,欧洲国家中表现最好的德国可能在1%以下。需要政府先转型2012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经济增速破八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超高速增长走向适度增长的转型之路会非常艰难,这两种增长模式之间的转换需要一个自然渐进的过渡路径,而制造业能否成功转型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不出意外的话,15年之后,也就是2025年前后,中国GDP将可能超过美国,夺回世界老大的位置。
在市场经济框架中,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岁末年初,回顾2012并展望2013年的中国经济政策,可以用一句话概括:2012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年,而2013年将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希望年
从国际国内的宏观大视野看,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中长期增速下滑与成本上升,以及内外部双重夹击的多种挑战,中国经济转型已经没有退路,但首要的是,必须找准转型的方向和路径。以中美制造业成本为例,尽管,中国工资水平仍远远低于美国工资水平,但中美两国快速收窄的工资差距正成为促进美国制造业本土化的重要因素。
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能力相差巨大。根据2012年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94家中外企业调研显示,跨国企业未来战略对中国的定位排名依次为重要的市场、重要的研发基地、重要的出口基地、高端制造基地、区域总部所在地、重要的服务活动基地、成品组装基地、低成本的制造基地、重要的零部件生产基地以及融资的重要来源地。
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进一步逆转将带来工资的进一步上涨。所谓前堵后追就是前有美国等国家再工业化围堵,后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追赶竞争,也就是其他新兴经济体在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成本要素方面越来越强烈的竞争挤压。而如果当考虑到美国因页岩气革命而大大降低的能源成本,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后,中国的成本优势将变得微小。预计,2011-2015年进口额年均增长可高达27%,快于出口增速5个百分点左右。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以美元计算的中国工资预计将每年增长15%-20%,超过了中国的生产率增速。可见,中国庞大的消费潜力自然可以使中国经济获得增长的新动力,但如何通过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突破,实现技术升级、产品升级进而引导中国需求结构升级,才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因为只有中国需求+中国制造才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综合比较优势,而这将是决定中国未来十年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而另一方面,未来十年,低成本所衍生出来的高资本回报率的比较优势可能风光不在。目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开始放缓,越南、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东盟制造、印度制造、墨西哥制造开始用更加低廉的成本要素实现对中国制造的供给替代。
由于中国人口红利高峰期将过。(来源:财经网)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